位置: 首页 >资讯 > > 正文
全球实时:“原相机”下的明朝打工人

2023-02-17 09:46:51     来源:意外艺术


【资料图】

最近有看《显微镜下的大明》吗?

▲ 来自显微镜下的大明官微‍‍‍‍

新剧刚一播出,就频频登上热搜。

▲ 来自微博热搜

剧中,明代数学天才帅家默,因为偶然,发现了一个长达百年的税赋错误。

于是开启了纠错探查之路,一路困难重重,十分烧脑。

网友们有人开心于在影视作品中,能看到与众不同的平民男主。‍‍‍‍‍‍‍‍‍‍

有的称赞画面真实,色调质感拉满。

而这部剧最可贵的是,作者马伯庸在原著序言中说:《显微镜下的大明》不是小说,而是历史纪实。

认真的吗?

剧中“丝绢案”府衙的开堂审理过程,竟然都是明朝底层县城的真实写照。‍‍‍‍‍‍‍‍‍‍‍‍‍‍‍‍‍‍‍‍

官员穿的官服起球了不说,一双靴子都穿了很多年,破的没眼看。‍‍‍‍‍‍‍‍‍‍‍

是故意卖惨,还是真的穷到连吃饱穿暖都困难?‍‍‍‍‍‍‍‍‍

今天就来聊聊,这些苦逼的明代打工人。‍‍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打工人的证件照:

看完我只能说:dddd(懂得都懂)。

这12张证件照现在藏于南京博物院,作者的名字已经无从考证了。

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干部都是明代中晚期(1573-1644)的浙江公务员,以廉洁奉公闻名。

要知道明代的工作压力大到恐怖,心里承受能力差的根本挺不住:

▲ 罗应斗

这位同志叫罗应斗,他有个毛病,一上班就吓得昏过去,可下班马上生龙活虎。后来实在折腾不下去了,干脆辞职回家。

不过有的同志就很聪明,提前开溜:

▲ 刘博渊

刘博渊,50岁时办理提前退休,可能心情太过于舒畅,在家居然又活了53年,直到103岁才over。

这12个人中,有一个没穿工作服的,显得很突兀:

▲ 徐渭

他叫徐渭,号称“中国的梵高”,一生颇为传奇。艺术造诣极高,水墨画的很有气势,酣畅淋漓,我们之前有过介绍:

他被誉为“中国梵高”,郑板桥齐白石:想做他的跟班

这样看下来,是不是觉得这套证件照很特别?情绪表达简直到位!

要知道这一套《明人肖像12册》和以往的证件照有很大不同,明代初期时是这样的:

▲ 朱元璋大外甥李文忠

五官全是线勾的,没有立体感。

而这12个人的面部很有立体感,神态生动,刻画细致,连脸上的胎记都不落下:

▲ 刘博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

得从明代那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说起。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继西汉、两宋之后第三个商业高峰,而且一直影响延续到清朝。

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市民阶层有钱了,地位逐渐提升。

老百姓物质基础有了,该追求精神享受了。这一时期,出来了很多经典对话本小说、戏剧。(小说《西游记》、《金瓶梅》成书于这个时代)

艺术也不再高高在上了,艺术家开始为人民服务。

按客户要求定制肖像这种发展轨迹是不是很熟悉?事实上西方也是这样的,大量人物肖像画出现在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之时:

▲ 《少数民族像》 明 佚名

不仅如此,艺术家还参与设计图书和纸牌的插图。

其中作为代表的是陈洪绶(1599-1652),17世纪最伟大的人物画家之一:

▲ 《品茶图立轴》局部 明 陈洪绶

同时他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业插画师,他给游戏纸牌画的水浒传插图:

▲ 《水浒叶子》明 陈洪绶

给《西厢记》的剧本画插图:

▲ 《西厢记真本图册29帧》明 陈洪绶

市民有了精神享受,人性开始解放,进一步刺激经济发展。

国内经济繁荣,刺激外国人来做买卖。可惜的是明代一直实行闭关锁国,与外界切断交流。

直到后来,中央政府颁布一道非常非常重要的政策,把资本主义萌芽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1567年,开明的隆庆皇帝顺应时势,开放海禁,允许海内外自由贸易,但是只开放一港,即福建漳州的月港。

海上丝绸之路又一次开通了。‍

虽然只开了一港,但还是让中国与其他国家有了交流和贸易,彼此互相成就。

而此时,一个之后对中国影响巨大的歪果银,正乘着大船,去往这个他向往已久的东方国度。

他是一个意大利的传教士,叫利玛窦。

▲ 利玛窦

1601年,他下了船,来到北京,面见明神宗皇帝,得到神宗的热情接待。

很多知识份子虚心学习利玛窦带来的西洋文化,连天主教都认真研究。对此,皇帝并不干涉,你们喜欢就尽情研究吧。

利玛窦带来了一系列新知识,他与徐光启(时任皇帝秘书)一起翻译了科学名著《几何原本》。

这本书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而且许多中文词汇,例如点、线、面、直角、钝角、锐角、垂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心、星期等等词汇就是由他们创造并沿用至今。

而在他带来的东西里,有一样东西,直接启发并改变了中国人物画的笔法:

一幅圣母圣婴像。‍

当利玛窦展示那幅宗教肖像画时,大家都看傻了,忙问:敢问大师,这些凹凸感(立体感)是怎么办到的?

利玛窦很聪明,用了一种中国人能理解的方式解释:

你们画画只画阳不画阴,所以效果平面;窝们即画阳也画阴,所以效果立体。

从此,画家们争相赶时髦,画出凹凸感成了那个时代的洋气画法。

讲到这里,再看看开篇我们讨论的公务员证件照,就是受这些西洋文化影响产生的。

这些艺术家中,把西洋凹凸感和传统水墨结合最好的,当属“波臣派”。

波臣派?名字好怪。

其实这个画派是用一个人的“字号”命名的。

这个人叫曾鲸,字波臣。

他是福建人,经常往来于福建与浙江,受西方文明影响很深。他擅长画人,专门给文人雅士绘制肖像。

曾鲸的水墨画法很像古典油画,都是一层一层慢慢的涂,作出立体感效果:

▲ 李亨像与拉斐尔自画像

两幅肖像对比,都刻画的很细致,有立体感。

虽然曾鲸学习西画,把人物塑造出立体感。但是他可不是盲目的模仿。

他只是在面部刻画上,学习西方。除了脸,其他地方依旧是传统画法。‍

▲ 《李亨像》 明代 曾鲸

我们在画“人物的状态”上,比西洋画要巧妙得多。

西方绘画描绘一个人,会用一堆道具、服装来证明这个人的身份:

▲ 《大使们》德国 汉斯·荷尔拜因

画面中桌子上的天象仪、地球仪、书和琵琶象征着两人的博学。

你再看看曾鲸的人像:

▲ 《王时敏像》 明代 曾鲸

王时敏手持尘尾,神情自若,端坐在蒲团上。

这幅画,曾鲸把王时敏的自信、优雅准确的表达到位了。

脸部刻画写实,有立体感。

身上的衣服用线流畅,颜色淡雅。

构图简洁。曾鲸没有画任何背景,因为背景本身就是淡黄色的,直接把王时敏的白衫青巾抬出来了,巧妙。

曾鲸刻画人物,面部为了立体,一层一层的反复涂。

而身上却用很简洁的线条勾勒,不画背景。

重点抓住人物特点,甚至人物性格来刻画。

曾鲸和他的“波臣派”巧妙的把西洋绘画加进了传统肖像画里,独步艺林。对后世的肖像画影响很大。

后来清朝中期的肖像画家任伯年就是受波臣派影响,把西洋画法结合水墨画里:

▲ 《酸韩尉像》 清代 任颐

直到现代的肖像画家,也是受曾鲸的波臣派影响,其中有我们熟的不能再熟的画:

你看,杜甫脸部看上去就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而身体部分还是古法水墨的勾勒,即结合时代,又传承古人。

▲ 《杜甫像》 蒋兆和

今天我们从12张证件照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的先人画肖像的写实能力,并不比西方艺术家弱。

但是我们并不会一味按照西方那样来画,而是结合中国画特点,创作我们自己的艺术。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年曾鲸和他的波臣派就是吸收了西洋画法,为中国的肖像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我们至今依然可以从曾鲸流畅的笔法和笔意中感受到千百年来的中国画精神。

一种兼容并蓄的大国精神。

有了好看的证件照,泱泱大国的子民也应该要打起精神好好上班啦!‍‍‍‍‍‍‍‍‍‍

标签:

上一篇:焦点热门:展会升温折射汽车市场复苏信心
下一篇:北京37年“新侨三宝乐”太闹心!一半都是加盟,秘方给了却被评“难吃” 前沿热点
相关内容

美容

护肤

prev next